朱鹮在日本又称太阳鸟,爱情鸟,是日本的国鸟。
朱鹮有着鸟中“东方宝石”之称。
洁白的羽毛,艳红的头冠和黑色的长嘴,加上细长的双脚,
朱鹮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。
朱鹮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烙下了深刻印记。关于朱鹮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720年的《日本书纪》。日本列岛许多地方都有朱鹮的影子,一些地方甚至将其视为害鸟。日本环境学者石弘之在《回归野生的朱鹮》中介绍:在青森县的《八户藩日记》中,有“代官所报告,朱鹮四处破坏农田,非常令人为难”的记载。
明治维新后,日本开始现代化进程,朱鹮生存环境日益恶化。吃肉的习惯在日本各地扩散,朱鹮的肉据说不好吃但有药用价值,羽毛则可用于出口。加上明治后普通人被允许持枪,狩猎潮让朱鹮等鸟类遭遇灭顶之灾。战争年代和战后,能源紧缺致使山林被大量砍伐。而战后日本现代农业将“农药和化肥万能”奉为圭臬,更断绝了朱鹮的食料,曾遍布日本各地的朱鹮数量逐年减少,终至灭绝。
“佐渡岛本来生态环境很好,成为日本原生朱鹮最后一片栖息地。”佐渡市政府农业振兴部生产振兴股长西牧孝行遗憾地说,“但随着农业现代化,岛民也开始大量使用农药,致使田洼里的小生物消失,朱鹮也跟着灭绝了。”
1981年,为抢救朱鹮,日本将佐渡仅存的5只野生朱鹮(一雄四雌)捕获,送至佐渡朱鹮保护中心进行人工饲养。这宣告了日本野生朱鹮的绝迹。22年后,2003年10月,这批野生朱鹮中最后的幸存者“阿金”,在36岁高龄(相当于人类百岁以上)老死,标志着日本血统的朱鹮彻底灭绝。
就在日本野生朱鹮被宣布绝迹的同年,“1981年6月29日,从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传来的消息一下将阴云吹散:‘在陕西省洋县山中发现包括幼鸟在内的7只朱鹮。’”石弘之写道,“他们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,阻止了朱鹮的灭绝。”
朱鹮在中国得到了精心保护和繁殖。通过租借、赠送等方式,中国还将朱鹮引入日本和韩国,使朱鹮文化在日本得以延续。
为何濒危的朱鹮选择在洋县繁衍生息而不是其他地方?
洋县有何特别之处?
这是我们此次考察的重点。
度娘之后首先发现洋县又是位于北纬30度附近,
神奇的北纬30度!
洋县,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,位于陕西省西南部,汉中盆地东缘,北依秦岭,南靠巴山,东接佛坪、石泉县,南邻西乡县,西毗城固县,北界留坝、太白县。介于东经107°11′—108°33′,北纬33°02′—33°43′之间,东西跨度0°52′,水平距离92.8千米;南北跨度0°41′,水平距离72.7千米;总面积3206平方千米。
我们是在今年春节前去的洋县,
很幸运地在去考察黑米种植基地的路上,
碰到了农田里的朱鹮
冬天朱鹮的羽毛还不是很红,
灰突突的,
不如夏天鲜艳。
据陪同我们的孙董介绍,
现在洋县野生状态的朱鹮已经达到2000多只,
洋县邻近的地区也经常能看到朱鹮出没。
朱鹮对生存环境非常苛刻挑剔,
这正好说明了洋县生态环境的优良,
2013年11月,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筹建“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”,是中国唯一获准筹建的有机产业示范区。
洋县的好环境为挑剔的朱鹮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,
也必然是优良农作物生长的天堂。
洋县出产的黑米也可以说是稻米界的朱鹮,
和朱鹮的脾性有点相似,
就是它也挑种植环境,
出了洋县其他地方种出来就是没洋县本地的好吃,
奇怪不?
这就是北纬30度生物带的特点,
一个个小环境造就了当地特有的动植物品种,
出了此地就没有这个品种或达不到原来的质量。
黑米种植基地5月份已经开始插秧
在转基因农产品大行其道的时代,
我们继续执着地寻找着古老的原生态品种,
为在口味上从不妥协的食客们提供
纯自然传统种植方式种出来的无污染食材。
点击下图进入购买页面